当前位置: 首页 >行业 > >正文

流动空间/行万里路,写一本书\方 元

来源:大公报 发布时间:2023-07-10 11:53:46

尴尬出现的时候总是带点笨拙和幽默。我出版了一本散文集,讲自己在英国留学时的见闻和趣事。一些朋友读了之后,觉得很有趣,说要去书中写的那些地方看看。我赶紧地泼凉水:“你们会失望的!”朋友们被搞得一头雾水,我自己也尴尬,好像书中写的事是不真实的。

对于书中所讲的事,我可以保证全部都是真实的──真实的时间地点、真实的故事,以及我的真实感受。不过,书与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。这个差距不单是地理的距离,还有时间的跨度。在我留学的那年,英国的GDP约是中国的三倍。三十多年后的今天,中国的GDP约是英国的六倍。时代变了,GDP变了,看世界的视点也会改变。因此,今天不可能再看到三十多年前我看到的那个英国,即使看到同样的东西,也会有不同的感受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写过去的事不是为了怀旧,而是因为反思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,中国与西方长期处于隔绝的状态,因此我那代人对西方国家的情况所知甚少。即使改革开放之后,在最初的十年,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的了解也是很有限的。说来可笑,我出国的时候,对英国的印象主要来自狄更斯的小说和灵格风英语教材。狄更斯(Charles Dickens)是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作家,灵格风(Linguaphone)是二十世纪初创建的自学教材,而我留学时看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英国。这个时间跨度无疑会造成很大的认知落差,正如加拿大作家姚船先生在书评《风笛声中的思考》(大公报二○一七年七月十七日)中所说:“从封闭多年的社会走出去,一下子接触到西方的大千世界,脑海里强烈反差是不难想像的。”

姚先生说得对。“封闭”是那个时期我们的思想状态。其实,西方国家看中国时也有许多自我封闭的盲点,好像瞎子摸象。那时,不要说远在大洋彼岸的西方人不了解中国,即使一水之隔的中国台湾同胞也有不少误解。中国台湾留学生与我聊天时,他们对中国大陆的印象尚留在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年代,他们看的中国地图还是袁世凯时代的“枫叶形”(包括了现在的蒙古国)。

我在散文集的〈自序〉中把出国留学形容为“走出围墙”。这既是我的真实感受,也是事实。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,在上世纪的冷战时期,在中国周围有两道“墙”:外墙是某些西方国家建的,目的是不让中国的政治影响传出去;内墙是中国自己建的,为的是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钻进来。中国改革开放后,拆掉了内墙,打破了外墙。如今,个别西方国家出于私利,想再次在中国周围筑墙。他们这招能行吗?我看不行,因为中国不但不会再建内墙,而且有能力打破任何人想建的外墙。

“行万里路,写一本书。”这是我给一位读者签名时写的一句自嘲的话。虽然我写过几本建筑评论集,但散文集仅此一本,而且是无心插柳柳成“书”。尽管是用第一人称来写,但我清楚地知道,“我”是大海中的一滴水,这不是写我个人的故事,而是记录我们那代人由封闭到开放的思想转变过程。正像另一篇书评《苏格兰,有那么一个夏天》(谭凝,大公报二○一七年十月十三日)指出的:“改革开放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。《苏格兰之夏》写的就是在那个时代大变革中发生的小故事,反映了国家前途对个人命运的影响。”

书稿的第一读者是我的妻子。她发现一个事:书中的故事都写得很正面。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:为何一些西方记者来到中国,总是找阴暗面和负面的东西来写,而中国人去了其他国家后总是讲好的那一面?

西方记者那么做,是因为文化傲慢衍生的成见,还是意识形态制造的偏见?我不知道。但中国人不会那么做,不会像教师爷似的,对别人家的事评头论足。按照中国的文明和习俗,我们去别人家作客时,应感谢主人的款待,尊重人家的生活方式。这是中国人的礼貌和教养。懂得欣赏别人的长处,可以使自己进步,何乐不为?

当然,我在英国也看到一些阴暗面,也遇到过种族歧视。然而,比起人民的友善好客,那些破事儿真是微不足道。在英国学习和工作的那几年,我的导师和他的家人、大学的其他老师、图书馆的职员、电脑房的技术员、同学、当地的朋友,以及工作后我的公司同事和老板,都非常友善,乐于助人。他们给予我的帮助和照顾真是太多了。即使陌生的“路人甲”也会伸出友善之手。有一次我在伦敦市郊走迷了路,一个当地人主动停下车给我指路,后来干脆让我上车,把我送到目的地。

某些西方国家的政客总是想在两国人民之间挑拨是非,制造矛盾。他们越是讲仇恨,我们就越是要讲友谊、讲理解。多年前我和妻子去剑桥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。在去礼堂的路上,一对英国夫妇怕我们绕远道,主动带路。那位男士是大学教授,我们边走边聊。令我意外的是,他对我说:“英国过去在中国做过许多坏事。”看到我惊讶的表情,他解释道:“我们拿走了中国的许多东西,例如颐和园……”我这才明白他的意思,笑着回答:“我们也拿了英国的许多东西。”这回轮到他惊讶。我说:“例如你们的科学和现代化的思想。所以,我们来英国留学。”他连声说:“好啊、好啊!”反省、理解、善意……那一刻,我们能互相听到“墙”在对方心里崩塌的声音。

书出版后,我送了一本给我的侄女。她的父亲让我在扉页上写句鼓励的话。对一个中学生该说什么呢?我想到美国非裔作家莫里逊(Toni Morrison)的一句话,那句话曾鼓励过我:“如果你很想读一本书,而那本书尚未有人写过,那你就自己写吧!”其实,人生就像行万里路,每个人都在写自己那本书。

上一篇:

旅游酒店板块再活跃 中国中免涨停 西安旅游等拉升

下一篇:

最后一页

x
精彩推送